1468°

[考博动态]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女作者比例下降_考博_旭晨教育

“致谢”是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附于正文之后。作者完成毕业论文,一段研究生涯也即将结束,他们回首前路,向曾经给予学术和情感帮助的人们和机构表达谢意,这为严谨理性的论文写作增添了一份感性色彩。

学术论文“致谢词”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吗?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杨奕虹、武夷山以及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万小影共同撰写的论文《2012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发表于《情报杂志》上。学者指出,通过对学位论文的“致谢”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统计,可以发掘到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 博导 队伍和博士生队伍的性别差异、开放办学的效果、基金支持对于优博论文诞生的重要性、实验室工作对于博士论文的重要性等等。

据介绍,对于学位论文“致谢”的研究并非首次。2004年,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海兰(Hyland.K)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开创先河。海兰对来自香港各大学6个不同学科,240名硕士及博士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及访谈,提出了“学位论文致谢模型”。他认为,学位论文致谢包含三个语步,即反思语步 (Reflecting Move),致谢语步(Thanking Move)和宣示语步(Announcing Move),呈现出以致谢语步为主体、反思语步和宣示语步为选择项的三层结构。在“致谢语步”中,他将致谢分为三部分:感谢学术支持、感谢提供资源、感谢精神支持。此后,中国大陆也产生了零星的几篇以学位论文致谢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基本上是步海兰的后尘,以学位论文致谢词的体裁分析为主。

不过,武夷山等几位学者的研究方法则独辟蹊径,与上述学者有所不同。记者看到,研究者选取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批准的9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样本,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这些博士论文的“致谢”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内容主要包括:“致谢”相关要素的统计分析、“致谢”个人的分类统计、“致谢”组织的分类统计等。

从优博致谢词中可以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记者为您一一列举:

一、3篇优秀博士论文没有致谢词

通过对90篇学位论文全文进行翻阅,学者发现,90篇论文中有87篇论文有“致谢”内容,占96.7%,也就是说,仍有3.3%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没有提供“致谢”内容。尽管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出台20多年了,但并非所有学位颁发单位都严格执行了该标准。

二、90.8%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为男性

学者根据作者在“致谢”中的自称:“儿子”或者“感谢妻子”等词语,以及网络检索等方式来确定作者的性别,发现87篇优博论文作者中,有79位为男博士,占90.8%。女博士仅有8名,占9.2%。学者还统计了历年优博论文中女博士所占比例,研究发现,从2011年开始,优博论文作者女博士比例开始有下降趋势,到2012年度,该比例已降至除99年以外的最低比例。2012年比例比2011年比例已经低6.49个百分点。在2013年的优博论文中,女博士比例是否会继续下降?有待观察。

三、44.53%的作者会感谢同门

据统计,样本选取的87人中有43人提出感谢“同门同学”,并呈列出姓名402人,其中,感谢“同门”179人,占44.53%,感谢“师姐妹”17人,占4.23%,感谢“师兄弟”206人,占41.24%。

学者认为,“同门”可能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有利有弊。今后在做中外博士论文致谢比较分析时,可以再次凸显“同门”的特殊性。

四、优博作者最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7篇论文中,有34人(占39%)提出感谢各类基金或项目支持,致谢总量达到76人次,其中,得到1项基金支持的有13人,得到2项支持的10人,3 项基金支持的有4人,4项基金支持的有5人,得到5项、6项基金支持的人各1人。在这些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76人次致谢中所占比例最高。

五、56%的优博作者导师有“官职”

常常有人抱怨,如果博导不是牛人,博士论文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评上优博论文。是不是这样呢?据学者调研,在2012年的优博论文中,博士导师担任处级以上职务者占56%,这说明,这些抱怨有点夸张,但拥有“官职”者所占比例之高,仍应引起大家警惕。

学者表示,学位论文致谢的内容分析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今后仍然可以开展持续探索。例如,致谢文本的文采分析(如诗歌体的“致谢”),从致谢内容中分析导师的个性品质,分析作者的研究工作中实验所占分量,等等,甚至还可以进行国内外学位论文致谢内容的对比分析。学位论文数据库像期刊论文数据库一样,也是一座金矿,而“致谢”内容分析是这座金矿中的一块个头不大、但依然光闪闪的矿石。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