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论者颇多。而功能或者职责或者任务之说,始终是核心。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早在大约10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Scripps(1836~1932)也做了精辟的阐述。她说:“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清晰而独立地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信地、勇敢地、充满希望地生活的能力。”
无论表述方式怎样各有千秋,但是,大学的首要任务,简言之是培养人才。所谓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学生”二字代替。
也因此,对于一所大学的评价,要从其产品———学生的角度进行,才更得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新世纪周刊》对于大学的评价,选择了即将走向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基本上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本科教育,具有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
社会科学具有特殊的属性,它在很多方面,是由若干主观推导出来的客观。这种客观对于某些个案,甚至完全不适用。《新世纪周刊》所做的“满意度调查”,也具有这个特性。譬如,北京大学在世人的眼中以及各种评价体系中,总能排到相当醒目的位置。这种思维定式在此次“满意度调查”中被颠覆:受访的北大学生对自己的母校并不十分满意,甚至榜上无名,在总排行中,北京大学位居第26位。
从学生的角度看大学,才知道大学真实的另一面。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己、改革自己、提高自己,是今日中国每所大学在迈向“一流”路途中的当务之急。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山东大学5厦门大学6同济大学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8东北师范大学9陕西师范大学10中央戏剧学院11上海交通大学12哈尔滨工业大学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