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

[考博动态]经济学博士生创新能力从何而来_考博_旭晨教育

我国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在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由于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快,博士生教育也相对变得“大众化”。不少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栋梁和学术中坚,但也确有不少急功近利甚至滥竽充数的人,毕业时所达到的水平不容乐观,存在学位论文选 题相互撞车、论文论述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原创性思维少等现象。从总体上看,经济学博士生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有待加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渠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大学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最重要的使命。那么,高校究竟如何推进经济学博士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人才呢?

严把生源质量关和导师质量关

博士生能不能成大器,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的博士生是不是高素质的人才,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创新能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一种以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活动,需要研究者个人创造精神的极大张扬,需要他们个体创造力的充分涌流。

博士生自身的素质是博士生培养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质量。因此,把好生源质量关,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注重笔试轻综合考核的招生办法,存在诸多弊端。优秀生源不一定是高分考生,不能以笔试成绩论英雄。博士生入学考生除了要测试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应当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要增加综合能力测试的权重。面试是测试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面试,导师与考生见面、交流,全面了解考生的学历、背景、学识和学术潜力,有助于弥补笔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高分低能考生进入博士研究生队伍。

博士生培养的主体是导师,应该给导师更大的招录权。严格限制博士生的招生数量,避免招生过多、过滥。限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导师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花费到所带的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学术指导,这对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作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导师的学术水平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对于博士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严格导师遴选标准。作为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已发表相当数量的经济学论文,还必须有科研项目或课题等。在经济学导师资格审查方面要着重观察学术潜力、学术成就以及在经济学领域里的活跃程度。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