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考博名词解释: 保甲制度
大部分研究生院 考博专业课 试题中都有名词解释的部分,旭晨教育考博频道为考博生们整理了各大门类学科的名称解释供大家平日复习参考。
保甲制度。保甲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和强化地方专制统治的基层行政机构,曾经一度废弛。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重拾保甲制。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开始全力围剿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但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民众不支持国民党而支持共产党。于是,蒋介石的“剿匪总司令部”开始在江西推行保甲制,1934年又把它推广到全国。保甲制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不得“通匪”,必须“共具联保联坐切结。”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地方推行的征税、摊派及强征劳役等,一般也都通过保甲来进行。保甲制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推行地方自治的民主精神。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