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依次是任志丽、于嘉良和他的母亲。)
连续报道: 生命的课堂
本月3日,扬子晚报A5版曾经报道过《生命的课堂》,17岁的于嘉良在患白血病三年后,重返课堂谈生命的感悟。于嘉良一直希望能与提供骨髓的姐姐见上一面,昨天在苏州“大爱捐髓—中外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中,他终于如愿以偿,这位捐献者名叫任志丽。扬子晚报记者对他们相见的台前幕后进行了独家采访。昨天互动中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意大利等11对骨髓捐受者进行了相见。 扬子晚报记者 李冲 文/摄
遭遇“悔捐”,是“博士姐姐”救了他的命
三年前,于嘉良突患白血病,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配型。然而,志愿者在注射了一天的动员剂后悔捐。这时,另一位配型成功的志愿者接到消息后,火速捐献,让于嘉良重获新生。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于嘉良和妈妈翘首以盼,等待着与救命恩人的相见。一位清瘦的姐姐眼眶发红,走上台,给了于嘉良和妈妈杨秋英各一个拥抱。她就是为于嘉良火速捐骨髓的博士姐姐任志丽。任志丽从北京赶到苏州,给于嘉良带来了两个小礼物,一个笔记本,一个篮球。在幕后,听到台前于嘉良和杨秋英的讲述,任志丽虽还未走上台,就已经哭了两次。“从来没想到,我只是捐献几管血,却将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觉得我很幸运,可以救别人。”于嘉良和妈妈杨秋英带来了鲜花和一幅十字绣“年年有余”。这第一次见面,双方都泪眼涟涟。杨秋英一直拉着任志丽的手不放。任志丽说,冥冥之中,生命中存在着很多机缘巧合。“原来我跟于嘉良还长得蛮像的!”
她和老公纠结之下还是决定:捐!
任志丽的老家在山西,今年31岁,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药理学博士。汶川地震时,她与当时的男友也就是未来的老公同时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0年冬天,任志丽突然接到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做骨髓捐献。“我愿意!”任志丽说。然而,之后却迟迟没有回音了。
2011年5月,一天晚上11点多,任志丽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中华骨髓库的陶女士向她说了于嘉良被悔捐的遭遇,情况非常紧急,希望尽快捐髓。当时任志丽很激动,心想,机会终于来了,捐呗!但是当时她只有86斤,老公陷入纠结,还不无遗憾地说:“我180斤,为什么不是我配型成功呢?她那么瘦,可以吗?”任志丽知道老公很心疼自己身体,但两人想到一个花季的小男孩正在生死线上徘徊,最终决定第二天去试试。
原来于嘉良找到了两个配型完全吻合的志愿者,而最初考虑到体重的原因,就优先寻找了另一位志愿者,没想到对方悔捐,于是又求助任志丽。按照捐助骨髓的规定,只有体重超过100斤才可以进行捐献,但是为了挽救陌生男孩的生命,任志丽分两次进行了采样。
捐髓一年半后,任志丽生了宝宝
“后来老公才提醒我,原来捐髓的第二天是我的农历生日。”任志丽说,那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因为那个生日意味着两个人的重生。
“捐献骨髓这件事,我事先给爸爸说了一声,他倒没有反对。没敢给妈妈说,一直到捐髓结束后才告诉她,告诉她,这身体不是好好的嘛!”“虽然捐献了骨髓,但对于对方的情况我不甚了解,也不知道他身体恢复怎样了,更不知道他发了微博找我。”任志丽对记者说,自己也对他很牵挂。
“捐献骨髓之后,我也没有刻意去调养身体。”任志丽对记者说,在捐髓一年半之后,自己生下一个小孩,现在孩子刚刚一周岁多。“这次来苏州,我还带宝宝过来了,姐姐也一起陪同来,下午我参加活动时,姐姐就在宾馆里看着孩子。”昨晚记者给任志丽通电话时,还能听到电话那头宝宝咿呀学语的声音,很活泼。昨天下午,准备相见的于嘉良母子和任志丽都很紧张。于嘉良对记者说,盼望这天已经很久,一大早就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现场,非常高兴。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