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医学院2024临床医学综合2025年部分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
1、凋亡
答:定义: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机制。
特点:
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凝聚、形成凋亡小体。
不引起炎症反应:凋亡小体可被吞噬细胞清除,不释放细胞内容物。
基因调控:由 Bcl-2 家族、Caspase 酶等基因和蛋白精确调控。
意义:参与胚胎发育、组织更新、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异常凋亡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相关。
2、代谢性酸中毒
答:定义: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导致酸性物质生成过多或碱性物质丢失过多,引起血液 pH 值下降的病理状态。
常见原因:
酸性物质生成增加: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缺氧或休克时)。
碱性物质丢失过多:严重腹泻、肾小管酸中毒(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
肾功能不全:肾脏无法有效排泄代谢酸。
临床表现:深大呼吸(Kussmaul 呼吸)、乏力、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昏迷。
3、肝性脑病
答:定义: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肝脏无法代谢肠道产生的氨,氨透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细胞。
假性神经递质:肠道毒素(如苯乙醇胺)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影响脑功能。
临床表现:
早期:性格改变(如烦躁、淡漠)、扑翼样震颤。
进展期:意识障碍、昏迷,可伴脑电图异常。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答:定义: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特点:
急性起病:常发生于原发疾病后数小时至数天。
器官间相互影响:如肺损伤可诱发心力衰竭,形成 “瀑布式” 连锁反应。
常见诱因:严重感染(脓毒症)、大手术、严重烧伤、重症胰腺炎等。
5、条件致病菌
答:定义: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时)可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常见例子:
大肠杆菌:正常存在于肠道,若进入泌尿道可引起尿道炎。
白色念珠菌:定植于口腔、阴道,免疫低下时可引发鹅口疮、阴道炎。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转移(如手术创口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化疗患者)。
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
6、内毒素休克
答:定义:由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内毒素,即脂多糖 LPS)引起的休克,属于感染性休克的一种类型。
发病机制:
内毒素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 TNF-α、IL-1),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最终引起休克。
临床表现:高热、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
7、缺血 - 再灌注损伤
答:定义: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反而加重原有损伤的现象。
发生机制:
氧自由基损伤:再灌注时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细胞膜和 DNA。
钙超载:细胞内钙浓度异常升高,激活酶类导致细胞损伤。
炎症反应激活:白细胞聚集释放炎症因子,加重组织损伤。
常见场景: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断肢再植、器官移植、休克复苏等。
后果: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脑损伤、肾功能衰竭等。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