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

[考博动态]到美国读博士--非常人能坚持_考博_旭晨教育

到美国读博士--非常人能坚持


又有一个老友加了我微信,上来第一句话就问我:“读书读得如何了呀?”;或者经常有朋友会问“最近功课忙吗?”

说实话,别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因为被问这个问题总感觉对方的预设是我现在天天在“上课,写作业,考试拿成绩等毕业”。不过同时我当然可以理解圈外人不了解我们这群学术圈爬虫到底在做些什么。受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哈格泰(Ezster Hargattai)教授在Inside Higher Ed上那篇《我在“暑假”干了些什么?》的启发,我也决定写一篇东西介绍一下在北美“读博”到底意味着什么。由于个人经验的限制,我的文章侧重描述社会科学博士生的经历,也许有些内容并不适用理工科博士生。

我写的这篇东西,如果你本人在读博,可以转给不理解你工作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伴侣)看;如果你想来读博,也许对你最终的决定也会有参考价值。

1. “上课”绝对不是闲庭信步

做博士生并不是做纯粹的学生,并不是坐在教室里上课,课后写作业,期末考试,拿个成绩,然后等毕业那么简单。恰恰相反,在读博期间,你的成绩一点也不重要。我的导师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说过:“Weixu, who cares about your grades when you’re in grad school! (在读博的时候谁会管你拿了什么成绩!)”。

没错,我们确实要上课。在北美读博,由于体制的关系,必须经历2-3年的课程训练,也就是说,我们确实是在“上课”,但“上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学分,而是为了接受专业训练,以及和自己感兴趣的教授搞好关系以便日后可以让他/她作你的论文委员会成员。

而课程的形式也和本科及部分硕士课程完全不同,这个阶段的课程,大部分被称为“研讨会(seminar)”,而本科生的课一般是“讲座(lecture)”。讲座就是教授在上面讲课,学生偶尔提问但几乎不参与,学生关心的是考试考什么,怎么样拿到合格成绩拍屁股走人;而研讨会则是教授布置几份阅读材料(通常难度都很高),大家在课上讨论,教授主持并引导讨论,但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在说话,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学术训练。课程考核一般以写一篇论文(paper)为主,这个论文可不是什么花个两天Google搜索复制粘贴就可以完事的,很多教授对期末论文的要求都是能直接拿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10-15页的期末作业,基本就把一个领域里相关的文献都要综述一遍,还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或者是理论突破了。有些教授还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课题里去,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就出成果了。

一般而言,在课程阶段,一个博士生一学期要选3门课。这个工作量有多大?不夸张地说:大到可以让你喘不过气来。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