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曾江 郝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近年来已积累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这一领域的博士生之间却缺乏相互交流学习,因此亟需建立一个以在校博士生为主体的交流平台。6月下旬首届“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和北京日本文化中心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在读博士生,历经半年时间,自主筹划并组织了“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校的11名在读博士生进行了论文发表。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以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赵京华、董炳月担任评议人。赵京华在开幕辞中表示,关注未来、磨练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考对于青年学人非常重要,希望博士生们通过该论坛能够更好养成独立之精神与自由思考之能力。
此次论坛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组。古典组议题学科跨度较大,涉及史学、中日古典文学比较、以及日本古代文化等;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史源学、比较文学、文献学、文化心理学等。与会学者点评认为,古典组论文的共性问题在于史料掌握得还不够充分,对史料的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问题意识需要进一步集中、具体化;文章主题要更加鲜明、焦点突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评议人针对每位发言人文章中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建议。比如,针对南开大学博士生郭晨光的论文中先行研究材料不够充分这一问题,蒋寅、周以量两位教授分别提出了一些论文中并未涉及到的重要文献,并就行文中例证的缺陷做了具体讲解。
现代组共有七名博士生,分两场进行论文主题发言。与古典组横跨文学、史学等诸多学科的情况不同,现代组的议题更多集中在“文学”这一主题,而且博士生们关注的问题具体、多样,包括中日两国知识人的相互理解与认识、现代都市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现代文体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问题等。虽然在问题意识、研究角度和思路上均与古典组存在很大差异,但在论文写作上,现代组与古典组的博士生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对于先行研究的总结归纳程度不够,问题意识不够明确,论文焦点不够明晰,论述的逻辑性有待加强,创新度不高。
在第一场讨论中,杨威威、周翔、马俊锋等分别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文学关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杨威威通过日本现代作家佐藤春夫对鲁迅的译介来分析其文化心态,研究较为成熟,得到评议人的一致肯定。王志松和赵京华还指出,佐藤春夫对鲁迅的译介中存在几个关键时间点,研究时需要区分日本学界对鲁迅的普遍看法和鲁迅研究。周翔讨论了日本现代作家武田泰淳晚年的小说《上海的流萤》,但论文的问题意识不够明确,评议人指出应该考虑作家晚年的“回忆”对历史记忆的重构作用。胡亮从现代日语中“谈合”一词来看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内容相当广博,不仅涉及语言、文化,也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评议人肯定其思考的广度,论文较为成熟,但也认为其内容过于驳杂,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问题主体。
在第二场讨论中,顾春与张秀阁讨论了现代中日语词相互影响的问题,顾春对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民主”概念之异同进行分析,董炳月提出需要进一步联系近代之初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进行把握。张秀阁讨论了鲁迅的语言观,董炳月提出需要区分“语言”和“文字”两个概念,并认为鲁迅有汉字观而没有语言观。黄乔生则认为应将鲁迅的语言观与版画联系起来考虑,并认为20世纪前半期现代语言问题是中日两国重要的文化问题,应加强研究。朱幸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材料,分析了日本现代作家中野重治的小说《秋的一夜》中的鲁迅形象。评议人对其论文思路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王志松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他希望论坛能够长期举办,并希望加强发挥博士生的主体性,引入博士生互评机制等。他认为论坛上发表的文章要更为成熟一些,并且强调博士生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如何在学术会议上有效地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