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比较多,并且记忆量比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被很多考生认为是最难得分的部分 , 称其为“难啃的硬骨头”,是很多同学
考博复习的拦路虎。旭晨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是 (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
2 、哲学的中心问题是 (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
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运动 )
4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5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 既坚持又发展 )
6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 )
7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理论联系实际 )
8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与时俱进 )
9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 实践性 )
10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 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思想是 ( 辩证法思想 )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思想是 ( 唯物主义思想 )
13 .物质的“唯一特性 " 是它的 ( 客观实在性 )
1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15 .古代朴素 fl 隹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1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
17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 相对性 )
18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一维性 )
19 .时间和空间是 (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
20 .物质和运动关系是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2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 (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
22 :《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 朴素辩证法观点 ) 。
23 .相对静止是指 (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
24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参加社会实践 )
25 .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 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
26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 对立统一规律 )
2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
28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
29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30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否定之否定规律 )
31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斗争性 )
32 . (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 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
3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这句话强调的是 (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
34 . (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 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
3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实践观点 )
36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
37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
38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
39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
40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
4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42 .概念、判断、推理是 (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
4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 )
4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45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社会实践 )
46 .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
47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 真理的客观性 )
48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
49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
50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实事求是 )
51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生产方式 )
52 .经济基础是 (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53 .国家政权属于 ( 社会的上层建筑 )
54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 物质生产发展史 )
55 .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制造使用工具 )
56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57 .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 (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5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59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
60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
61 .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 这句话表明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6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63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
64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 创造比自身价值更
65 .货币的本质是 (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66 .剩余价值率是 (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
6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劳动力成为商品 )
6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69 .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 剩余价值 )
7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劳动过程和 ( 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71 .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 固定资本 )
72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 技术构成 )
73 .“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 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
74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75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
76 .超额利润反映的是 ( 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 )
77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利己主义 )
78 .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 购买阶段 )
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使其知识点在考试中以各种形式频繁出现。
作为考博政治的第一大部分,广大考生要认真复习,打好基础。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